返回

文物贩子在唐朝

首页

第二十四章 报纸

观点,以为对官吏的监督之用。事实上,前不久时便有因为报纸爆料某地某某官员为了讨好莺娘,不惜挥金如土献礼被拒的消息后,御史台由此还揪出了几起案子。各类地方官吏不法行为,也多有因报纸刊登而曝光的。马周在奏折中写道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报纸大行,何需谤木。则地方官员,但有污行劣迹,必以此大白于天下,再不得塞众人悠悠之口矣。民情之畅达,自古以来无过于此者。”

当然在大多数官员心目中,对期刊报纸的重视程度并不高,在他们看来,这些刊物的娱乐意义,远远高于政治意义。

李世民对于这方面的敏感程度,显然要高于大臣们。在各家刊物开始出版以来,李世民就一直关注其进展。据说在有关人员的进言下,李世民颇有意朝廷也出版一份类似的刊物,但又一直未定下章程来。虽然国子监有一份《国风》,算是官办。但那也是一种学刊的性质,并非朝廷的口舌。最后,还是在长孙无忌的力倡下,大唐的第一份官方报纸终于出版了,其名字非常直接地称做《官报》,内容主要是朝廷的相关政策、新闻与评论观点,而其主管者,正是太子李治。

官报主管确定过程中,颇多周折。虽然表面看来只不过是个闲差事,但很是有几方面争取这一职位。据说吴王李恪为此花了大力气,甚至多次入宫向李世民面陈。但是最终长孙无忌的劝说发挥了决定作用,李治成了官报的主管。而以太子出任此职,也成了日后大唐乃至后世的定例。

在此事决定之后,李治第一时间来拜会了卢鸿。

“父皇定要将此事交付于我,舅舅也要我定须将此事担起来。只是如何着手,本王实在是一筹莫展。”李治向卢鸿诉苦道。

“太子可知为何圣上与长孙大人,都这般看重报纸之事?”

“父皇道,报纸虽然初见端倪,但日后发展不可限量,当为朝廷之喉舌,民情之锣鼓。若得法时,贪官不能弊人耳目,污吏不能掩人视听,是上命下派,下情上达之最佳途径。”

“不错,正是如此,”卢鸿点头,心中暗暗佩服,虽然李世民等看得还略微简单一些,但这些见识,已然是了不得了。“既然已然明了其中关键,太子殿下还有何疑问?”

李治苦恼地道:“若是民报,自然容易办得。只是本王所办却是官报。既为官报,还如何体现民情?若只发布朝廷命令,各家报纸均已做到,何须再多一家官报?”

卢鸿道:“太子殿下所苦恼的,便是官报的立场。其实若想明此节,亦是简单。既为大唐官报,则官报立场,全在大唐利益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